百年大变局中的海洋担当”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高端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

9月28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高端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百年大变局中的海洋担当”。中心主任、原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原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葛东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孙庆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原国家海洋局纪委书记吕子耀等出席论坛。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致欢迎词,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主持开幕式。

与会领导、专家合影

于志刚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在新中国70华诞前夕,在中国海大即将迎来建校95周年之际,学校组织召开此次高端论坛,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我国海洋事业大发展进行的名家汇聚的探索与争鸣,将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将助推学校“海洋发展”学科群的建设。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蓝色智库”建设初见成效,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展现了海大的智慧与力量。他肯定了中心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对学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青年人才的成长等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代表学校对中心各位专家、顾问们对学校事业的指导和支持表示感谢。

于志刚校长致辞

王曙光主任在讲话中总结到,中心成立13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顺应国家发展大势、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中国海大的重视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参与。他讲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伴生着百年未有之机遇,站在新时代的关口,如何选择,怎样行动,关乎国运,关乎未来。大变局与海洋密切相关,“百年大变局中的海洋担当”的主题正是应时代发展变革的新要求,共同探讨新时期的海洋重大问题,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新的智慧。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是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中心研究人员的初心是建设海洋强国,使命是围绕建设海洋强国谋划献策。中心自成立以来,不忘初心、积极作为,广泛开展研究工作,已累计启动500多项涉及国内外海洋问题的研究项目,有上千人参加了中心的研究工作,为科研人员搭建了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还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有的成果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进入国家决策,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王曙光主任讲话

张静常务副书记主持开幕式

       孙志辉理事长作题为《海上丝路合作新的切入点——海洋空间规划》的主旨报告。介绍了我国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的海洋空间规划实践,海洋功能区划即根据海域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海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用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2012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提出了中国未来10年海洋功能区划管控目标及开发保护布局,现已批准了沿海11个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共划分了1931个功能区。当前我国正开展“多规合一”、在海岸带地区编制海岸带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在全球范围内发出海洋空间规划倡议等工作。目前世界上大概有70个国家开展了海洋空间规划的相关工作,欧盟国家走在了发展前列。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作为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和发展蓝色伙伴关系的公共平台,举办了丝绸之路沿线和岛屿国家海洋空间规划论坛,成立了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海洋空间规划研究院,在柬埔寨、孟加拉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启动了海洋空间规划编制合作项目。未来将继续推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编制海洋空间规划,建立合作交流协商机制,带动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分享中国海洋功能区划的经验,促进有关国家和地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海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孙志辉理事长报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作题为《我国海洋系列卫星发展与应用》的主旨报告,介绍了我国系列海洋卫星的发展脉络及后续发展计划。海洋卫星从九十年代开始被纳入到国家航天体系,已经从实验应用、业务应用,发展到系列化、商业化的程度。目前,我国自主研发了七颗海洋卫星(HY-1A、HY-1B、HY-1C、HY-2A、HY-2B、CFOSAT、GF-3),至2025年还将有14颗海洋卫星上天,形成具有全球海洋观测能力的海洋水色水温、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监视监测三个系列的组网在天上运行。从海洋系列卫星发展脉络来看,海洋一号卫星在国际上第一次实现可见光、红外等十个谱段的光学上天探测;海洋一号B卫星,实际在轨运行8年多,打破第一轨遥感卫星长寿命在轨运行记录;海洋一号C卫星,是第一颗海洋在轨业务卫星,首次增加了紫外成像仪;海洋二号A卫星把精密测定轨的水平提高两个数量级;海洋二号B卫星在精度、产品种类都有大幅度的提升;高分三号为雷达卫星,是我国首颗一米分辨率的全天候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搭载了波谱仪和新型散射计两个最先进的载荷,可以直接获得海上方向谱的信息和更精细的海面风场。在美国全线封锁技术和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实现了硬件和软件全线突破,形成了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了全球数据。所有的海洋卫星数据都向学者免费提供,希望大家充分利用海洋卫星的数据,反馈回要改进的信息和数据,将海洋卫星的水平和能力做得更好。

蒋兴伟院士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为大家带来第三场主旨报告,题为《中美关系巨变背景下的中国海洋战略》,重点分析了百年未有大变局背景下中美双方的实力变化及我国的战略选择。百年大变局内涵的关键是“四个新”: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西方主导天下的格局正在被东西方平衡的格局所取代;新的现代化模式得到确立,中国模式打破了西方模式的唯一性、统一性;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到来,中美可能同时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打破西方垄断局面;新的全球问题正在出现,网络管理、虚拟资本泡沫、资本干预政治、人口问题等等。从中美关系来看,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已走入了衰退期,而中国在科技进步的基础实现了工业化崛起,中国在这场竞争中都是自变量。中美关系在未来十几年会进入七分竞争、三分合作的阶段,但也不会推向绝对的新冷战,原因是:国际关系里第一、第二大国是永恒矛盾;两国内政反向而行;美国已变得敏感、不自信。现在,美国对我们打出了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舆论战,以及今年的香港、新疆、台湾、南海牌等混合战术,对我国的敌意越来越大。中国走向海洋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必然会和海洋霸主美国产生冲突。美国势必在海洋科技、海外基地、南海、“一带一路”航线上制造压力。所以,我国海洋的发展一是靠自己,二要与美国以外的国家开展国际合作。

金灿荣教授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马德毅主持。

马德毅所长主持

随后的现场互动环节,三位报告人针对现场来宾的提问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启发了大家思路。

       28日下午,中心各研究室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同期举行了五场专题论坛,主题分别为“中国海洋法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与海洋文化”“聚焦东亚海:新时代与新使命”“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从不同的战略角度深入研讨我国海洋担当的实践路径。

       来自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香港亚太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南大学、海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福州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了25场精彩的主题报告,并与参会来宾进行了交流互动。

专题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引发广泛关注,500余人次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到场聆听了报告,共600余人次参加了论坛,成为一场海洋人文社科研究的学术盛会。专家报告严谨而不失活泼,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大家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据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论坛是中心重点打造的高规格、高级别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围绕国家海洋发展领域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展开交流研讨,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中国海洋发展研究高端论坛是该论坛的系列之一,举办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强,是为更多学者提供服务的高端交流平台。

参会领导与报告专家合影

创建时间:2021-03-29 13:51